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出自鲁迅诗篇《自嘲》,指对待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愿服务。这段诗句也完美诠释了一代文豪,民主战士鲁迅在历史当中的伟岸形象。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出自鲁迅诗篇《自题小像》,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于1903年前后,这个时候是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人民生活异常痛苦的年代。鲁迅就在这个时候怀着满腔爱国热忱,积极投入到反清爱国革命活动中。他毅然剪掉象征封建传统和种族压迫的辫子,在一张剪掉辫子的照片背面题写了这首诗送与好友,以表达自己为国捐躯、矢志不移的决心。
3.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出自鲁迅《狂人日记》。这段话通过一个被迫害“狂人”的自白,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社会“吃人”的本质。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行进,而这一本质却从未更易。从原始的茹毛饮血,到现如今,人们迫害同类这一行为只是被粉饰的更加地优雅,不那么露骨罢了。《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它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4.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出自鲁迅先生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中国上层却依然麻木无作为,众多的国民失落悲观。而当时国民党喉舌却发文职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妄图推卸国民政府的责任。鲁迅便由此写下此文,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5.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出自鲁迅短篇小说《故乡》。该小说作于1921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
6.中国人的性格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扇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出自鲁迅演讲稿《无声的中国——二月二十六日在香港青年会讲》。该稿初刊于香港报纸(报纸名称及日期未详),1927年3月23日汉口《中央日报》副刊转载,根据《鲁迅日记》,这篇讲演作于2月28日。
7.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膀,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 的想象唯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出自鲁迅先生杂文《而已集·小杂感》,本篇初发表于1927年2月17日《语丝》周刊第四卷第一期,后收录于《而已集》。鲁迅的作品,思想是超越时代局限的,不管是《孔乙己》、“吃人”说,还是这一段话,你将他拿来针砭当下的某些事物,依然会觉得再恰当不过。敏锐的洞察力及敢于言表的勇气,这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之处。
8.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同上出自《而已集·小杂感》。在鲁迅先生平实的笔触下,一副民国市井聒噪的小场景变得生动形象,极具感染力。整句措辞朴实无华,却充满了文学性。它揭露了人这一群体其实是无法做到感同身受的,即使相亲相爱之人,也始终有着一层隔膜。
9.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出自鲁迅散文《记念刘和珍君》,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北京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而这段话,正是鲁迅对他们为悲壮的赞歌。
10.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出自鲁迅第二任妻子作品《欣慰的纪念》,文中此话为鲁迅所说。该书是许广平纪念鲁迅所写的一些感想和片断的回忆。书中大多是为了纪念和报纸期刊等的要求而写的,因此,作者也曾经说,这些文章,纪念的意义就要比客观的研究的意义多一些,不仅浓厚地流露了作者个人在写时候的怀念的感情,而且也常常不免夹杂进了在写时所引起的对于时代和社会的某些感触。
最新留言